
NEWS CENTER
新聞中心
財經)通訊: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
新華社美國拉斯維加斯3月13日電通訊: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 新華社記者黃恒 譚晶晶 第35屆美國拉斯維加斯工程機械展本周舉行。這是世界三大工程機械展之一,每三年一屆,迄今有近百年歷史,也是全球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競賽的舞臺。徐工集團、山推股份、中聯重科、三一重工、柳工股份和山河智能等中國企業如約出現,令參觀者們感慨中國制造的硬核實力。
“我要特別感謝這些參展的中國企業,許多展商也會感謝你們,戰勝了那么多不得不面對的困難,出現在了這里。”10日展會開幕當天,在中國商務部支持的中國工程機械品牌新聞發布會上,美國制造商協會高級副總裁阿爾伯特·塞韋羅一邊說,一邊豎起了大拇指。
正是塞韋羅贊揚的這些中國企業,第一時間派出數百臺施工設備和操作人員,參與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施工。隨后,這些企業又來到拉斯維加斯工程機械展的競技場,用實際行動向全球客戶展示有序復工復產的“中國速度”。
徐工集團進出口公司美國大區總經理謝斌告訴記者:“我們向客戶做出了承諾,所以我們一定會出現在展會。這表明了徐工愿與全球客戶‘疫’往無前、共克時艱、共謀發展的信心與決心。”
中聯重科北美區域經理張思介紹說,受疫情帶來的旅行限制影響,在短時間內將大量作為展品的重型設備從世界各地調運到會場,本身就體現了一家企業的全球響應能力和本地運營能力,“這是客戶面前一場真實的考驗”。
在工程機械行業,24小時零配件供應和全天候售后服務至關重要。中國企業憑借多年來扎實的全球化步伐,出色完成了任務。以徐工集團為例,徐工集團目前已有30處海外生產機構、40家海外辦事處和300家分銷商,而柳工股份則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4個海外生產基地、300家代理商、13家分支機構和12個配件配送中心。他們的參展團隊,全部來自海外。
在本次展會上,中國企業推出了相當一部分專門針對美國市場的產品,比如山推股份的全新K2全液壓推土機。山推美國公司總裁王勛介紹說:“我們非常希望讓美國客戶感到滿意,所以仔細研究了他們的需求,并邀請很多美國和加拿大客戶到中國,幫助我們設計和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產品。” 中國企業還展示了在智能化與環保領域的產品優勢。展會上,中國多款挖掘機、推土機、裝載機和壓路機應用了領先的5G技術。在中聯重科展臺,參展客戶坐上開放式駕駛座,通過5G技術,用座位兩側的操縱桿就能操控11260公里外長沙工地的挖掘機作業;中聯重科的歐洲子品牌M-TEC還展示了可與后端機器人配合生產“3D打印砂漿”的雙混泵。
徐工集團的全球首款全電動零排放挖掘機XE35U-E——“藍色男孩”則成為另一款明星產品。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工程承包商維克多·蓋格對這臺精致的藍色挖掘機贊不絕口。“沒有比這更棒的綠色科技了,它非???”
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字,2019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營業收入預計達到6600億元人民幣(1美元約合7.0033元人民幣),同比增長約10%,出口額達242億美元,同比增長3%,貿易順差約203億美元,出口額和貿易順差額均創歷史紀錄。在各細分領域,中國的移動起動機、挖掘機、裝載機、壓路機、塔式起重機、掘進機械和叉車產量均為世界第一。
讓世界銘記的還有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。2010年8月5日,智利北部的銅礦發生坍塌事故,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處,中國企業三一重工無償提供履帶起重機參與現場救援;2011年3月11日,日本福島核電站因海嘯發生核泄漏,又是三一重工無償贈送給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一臺62米的泵車用于注水冷卻作業?! ?ldquo;來看看我們能為世界做什么,”柳工股份美國公司的高級經理斯塔茜·亞當斯說,“我們不僅有最好的產品,還有最好的人,最好的承諾。”
-
機械制造:協會預警不正當競爭行為 助力成長質量提升
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3月22日發布《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市場不正當競爭風險提示函》,提示行業內有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,商務政策存在嚴重過度競爭傾向,低首付、零首付再現,價格戰升級,一定程度影響當前挖掘機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-
財經)通訊: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
新華社美國拉斯維加斯3月13日電通訊: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 新華社記者黃恒 譚晶晶 第35屆美國拉斯維加斯工程機械展本周舉行。這是世界三大工程機械展之一,每三年一屆,迄今有近百年歷史,也是全球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競賽的舞臺。徐工集團、山推股份、中聯重科、三一重工、柳工股份和山河智能等中國企業如約出現,令參觀者們感慨中國制造的硬核實力。
-
【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】以高質量發展向機械制造強國奮進
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產業,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主導產業。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,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、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,中國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40多年的跨越發展,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,發展成就斐然。
-
德媒:中國機械制造出口或擴大領先優勢
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《參考消息》日前刊登德國《明鏡》周刊網站的報道《中國的機械制造商將德國競爭對手越來越遠地甩在身后》。文章摘要如下: